性別刻板印象

簡介

丁雪茵、蔡志東、包康寧、陳靜妃、王千倖(民108)。性別刻板印象-本章摘要。載於丁雪茵(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資源手冊(第三章,頁58)。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在人類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刻板印象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讓個體可依據共同特徵來分類事物,以便快速地適應環境。團體會基於性別、性別角色認同、種族或民族、國籍、年齡、社經地位、語言等面向,而對特定群體形成一個總體看法──一套簡化、精粹的廣泛信念或「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是團體成員所共有的認知架構,深植於社會制度與文化之中。刻板印象在兒童早期發展時即開始顯現,它影響且形塑著個體人際互動的方式。

       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指,社會及個人對男女所應具有的特徵、行為及規範等,所抱持的僵化看法。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角色的發展有密切關係。3至7歲的兒童逐漸了解性別是不能改變,並發展符合其性別的行為,會主動尋找同性玩伴玩耍,性別區隔增強。到了6至7歲,兒童會因為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無法容忍與性別不符的行為。兒童中期(8歲以後)至青少年時期,兒童對於男女特徵和能力的信念會變得比較具有彈性。12歲之後的青少年則會積極尋求建立自己的性別特質,甚至伴隨著性別強化(gender intensification),使得他們往一般社會認可的性別角色邁進。青少年後期,性別強化會開始降低,但如果他們有機會覺察性別刻板印象對自己及社會的影響,則可擁有較彈性的性別概念和更高的自尊。

       性別刻板印象常見於「性別特質」、「性別角色」及「職業選擇」等方面。「工具性特質」,常被視為男性特質;而「表達性特質」(或「情感性特質」),則常被視為女性特質。在性別角色上,一般常期待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動、女被動;在職業上,教養與照顧等相關職業常被認為較適合女性,而工程師、醫師等專業工作則常被認為較適合男性。事實上,若能具備剛柔並濟的特質及彈性的性別角色,不受刻板印象的束縛,則心理會比較健康、壓力承受力也較大。

       我們要分辨普遍事實與刻板印象的差別。即便大多數人符合某種刻板印象,對於少數「與眾不同」的人,仍須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應避免過度簡化人類行為的複雜度與多樣性,以免導致誤解,甚至剝奪個人多面向學習與選擇的機會。

--------------------

第三章 性別刻板印象(目錄)

簡介

一、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
二、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角色的發展
三、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
    (一)性別特質
    (二)性別角色
    (三)職業選擇
四、刻板印象與偏見

#、延伸閱讀與教學資源
 
※、教學原則
※、真實案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