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刻板印象- 一、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

一、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

丁雪茵、蔡志東、包康寧、陳靜妃、王千倖(民108)。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的定義。載於丁雪茵(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資源手冊(第三章,頁59-60)。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刻板印象(stereotype)一詞,原本是指印刷工人整版印刷的金屬模板,後來這個名詞被延伸用來形容人們腦海中對某一特定人群的固化印象。由於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每一個個體或複雜的世界,因此會以簡化的方式將其分類或評定某些特定的人事物,因而形成固化的刻板印象。在人類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刻板印象實扮演了重要的功能,它讓個體可依據共同特徵來分類事物,以便快速地適應環境。

       團體也會基於性別、性別角色認同、種族或民族、國籍、年齡、社經地位、語言等面向,而對特定群體形成一個總體看法,且對於特定群體有一套簡化、精粹的廣泛信念或「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是團體成員所共有的認知架構,深植於社會制度與文化之中。兒童早期發展時即開始顯現刻板印象,它影響且形塑著個體人際互動的方式(科技部,2015)。

       Franzoi(2006)認為,刻板印象是我們簡化世界的方式,不盡然有負面的意涵。但是,有些學者在定義刻板印象時,卻往往帶有負面的含意,例如:在《簡明心理學辭典》(黃希庭,2005)當中,將刻板印象定義為「人們對某個群體或某個階層的成員所形成的相對簡單、概括和固定的看法,通常集中在消極的、不利的方面」(頁303)。《心理學辭典》(溫世頌,2006)則將刻板印象定義為「一種社會認知傾向,指以團體的屬性來描述其成員的特質,而不管對該成員的描述是否正確或合適」(頁93)。《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2007)對刻板印象的定義則為「對人或事所持的觀念或態度中,有著像木刻板一樣僵固不變的傾向」,並指出「刻板印象的特徵是,不以親身經驗為根據,不以事實資料為基礎,單憑一些人云亦云的間接資料,或只憑一偏之見,即對某事、某人、某團體做武斷的評定」(頁423)。

       個人從社會文化中獲得的刻板印象,往往並非來自直接觀察或以具體事實為依據,因此刻板印象可能會過度類化,或者以偏蓋全,忽略個別差異。若我們以刻板印象來判斷個別成員之特性時,則很可能會產生偏差,甚至可能因此造成傷害,例如:過去美國白人對黑人有消極的刻板印象,認為黑人的智商較低、又髒又懶、不誠實,這可能是造成美國境內之黑人長期處於不利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宋明順,2000)。

       至於性別刻板印象是指,社會及個人以「性別」為最初的分類基礎,而對不同╱相同性別的人所應具有的特徵、行為及規範等,所抱持的僵化看法,屬於「社會性別」(gender),例如:社會對於男、女所「應該」具備的人格特質、角色分工及職業選擇等面向,都可能有先入為主的既定觀念。性別刻板印象如果太過僵化,有可能會限制個人的身心發展,影響人際互動及生涯發展。

-------
參考文獻:

宋明順(2000)。刻板印象。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s://reurl.cc/55rb6

科技部(2015)。刻板印象。科技部「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友善與知識創新」規劃推動計畫。取自https://reurl.cc/2ZrlX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黃希庭(2005)。簡明心理學辭典。臺北市:國家。

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臺北市:三民。

Franzoi, S. L. (2006).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